一位老太太坐在小镇郊外的马路边纳凉。有个年轻人来到老人面前问道:“请问老人家,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怎么样?我正打算搬来住呢!”老太太看了一下年轻人,反问道:“你要离开的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?”年轻人回答:“不好,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。我住在那里没有快乐可言,因此我打算搬到这儿来住。”老太太叹了口气,说:“小夥子,恐怕你要失望了,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也和你那儿差不多。”年轻人走了,继续去寻找他理想的居住地。过了一会儿,一位姑娘来到老太太面前,询问同样的问题。老人也同样反问她。
这位姑娘说:“哦!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。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,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我的工作发展的小镇,我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,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。”
老太太面露笑容,说:“姑娘,你很幸运。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原来住的地方一样好的人,你将会喜欢他们,他们也会喜欢你的。”
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,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,在一般情况下,喜欢注视对方的眼睛,眼睛是藏不住祕密的俗话说:“眼睛是心灵的视窗。”最能体现一个人真性情的地方不是动作,不是语言,而是眼神。因为动作、语言是可以伪装的,而眼神是伪装不了的。
只要你认真观察对方的眼神,你就可以从中看出很多内容。眼神闪烁不定,眼神忽明忽暗,眼睛忽然发亮,眼神充满犹疑……源自内心的各种情绪,冲突、烦恼、愉悦,总会不自觉地透过变化的眼神流露出来。
孟子在《离娄篇》中有一段论述:“存乎人者,莫良于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恶。胸中正,则眸子寮;胸中不正,则眸子蠔焉。”先贤的话很有道理,观察眼神,确实是我们识别忠奸的一个有效途径。
看一个人的眼神,不仅可以猜出他的所思所想,还会读出很多其他的内容,比如他的生活阅历、他的价值观,以及喜好和性情等。
曾国藩一向以会识人著称,他就非常善于从眼神了解一个人。
有一次,李鸿章带著三个人去见曾国藩。恰巧,曾国藩出去散步了。于是,这三个人就被留在厅外等候。等曾国藩散步回来,向这三个人扫了一眼,然后走进屋里。李鸿章看见老师回来,说明了来意,请老师考察这三个人。曾国藩摇了摇手,笑著说:“不用了,我刚才已经考察过了。”曾国藩接著说道:“那个面向厅门、站在左边的人,忠厚老实、办事谨慎,可以让他做一些后勤供应的工作;中间那个为人必然是阳奉阴违,不值得信任,只适合做无足轻重的工作;右边的那个是个将才,将来必然大有作为,要给予重用。”
李鸿章很惊讶,忙问曾国藩是如何了解得如此详细。曾国藩告诉他,在他经过这三个人身边时,这三个人有不同的表现:左边的那个人温顺地低下头,目光下垂,态度拘谨,可以断定此人行事定然十分小心;中间的那个人表面上看去也是毕恭毕敬,但是自己走过去之后,马上神色不断,眼睛左顾右盼,此人必是狡诈之徒,千万不能委以重任;右边的那个人始终目光坦荡,正气凛然,态度不卑不亢,俨然就是大将风范。
听了曾国藩的分析,李鸿章深以为然。
现实生活中,一个人的眼神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意向。比如,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好感,注视对方时,他的眼神中便会充满欣赏和幸福的神色。与此相反,当一个人想拒绝另一个人时,眼神里便充满不情愿,甚至充满愤怒或轻蔑。因此可以说,观察一个人的眼神,是了解这个人心理动向的捷径。
那么,一般情况下,对方与你交往时,不同的眼神会表示怎样的心理状态呢?
(1)
如果对方眼睛闪闪发光,通常表明他精神焕发,兴致盎然,说明他对你的话很感兴趣,或者对你充满了解的渴望。
(2)
如果对方目光黯淡无光,通常说明他是个索然无味的人,或者说,你与他的交流并不使他感到高兴。
(3)
如果对方目光飘忽不定,通常表示你提的建议让他犹豫不决、拿不定主意,此时你若想说服他便可进一步加强言语诱惑,迫使他拿定主意。
(4)
如果对方目光忽明忽暗,说明他是个从不信任别人的人,他也很难接受他人的劝服,对这样的人你也不要付出太多的真心。
眼中乾坤大,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神,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视对方的心理,所以,与人交往时不可忽略对方眼神中传达出的讯息。
【感悟】
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,不同的眼神可以将一个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出来。
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好感,注视对方时,他的眼神中便会充满欣赏和幸福的神色。与此相反,当一个人想拒绝另一个人时,眼神里便充满不情愿,甚至充满愤怒或轻蔑。
更多信息: 担保 飞机